close

非洲之父—史懷哲      編寫/廖怡君

得過諾貝爾和平獎,有著「非洲之父」美譽的史懷哲,是怎樣長大的呢?

 1875年1月14日,史懷哲誕生於德屬阿爾薩斯的一個牧師家庭。他的家鄉凱薩堡位於德法邊界,所以他從小就精通德法兩語。受到外祖父的影響,史懷哲從小就賦有音樂方面的天份。他受到極高的教育,二十三歲修畢哲學、神學學位,二十四歲成為牧師。

 史懷哲 史懷哲從小就很有愛心,連一隻小鳥也捨不得傷害。有一次,他跟一個頑童打架,史懷哲意外的打贏了,頑童卻說:「如果我每星期也可以吃到有肉的湯,我一定會贏你。」就這麼一句話,史懷哲再也不肯碰肉湯一下。因為在那個時候,大家生活都很窮苦,史懷哲卻是別人眼中牧師家庭的少爺,他不願意高人一等,所以決定和大家過一樣的生活。

 史懷哲二十九歲時,偶然讀到一篇關於非洲地區民生疾苦的報導。這篇文章這樣寫著:「在非洲大陸叢林中,生活著一大群不信主的土人,該地沒有傳教士,生病時沒有藥吃,他們不懂真理、知識低落……。」

 史懷哲想起自己曾經在二十一歲那一年,許了個願望:「三十歲以前要把生命獻給傳教、教書與音樂,要是能達到研究學問和藝術的願望,那麼三十歲以後就可以進入一個服務的方向,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。」他想著,終於到了要步上人生另一個階段了!史懷哲決定將後半生奉獻給非洲人,於是開始學醫,三十六歲取得醫師資格,三十八歲前往非洲的叢林,在那裡服務非洲五十二年,終其一生。

 

史懷哲在三十歲的時候,已經是一位知名的音樂家了,而當他決定進入非洲工作時,他也明白,這很可能是自己藝術生涯的結束。但上帝的美意,讓史懷哲將他的音樂天份也奉獻在非洲這塊土地上。有一天晚上,史懷哲心情鬱悶,正彈著巴赫的一首賦格時,突然亮起了一個念頭:「我不是可以利用在非洲的空閒時間,磨練和加深自己的琴藝嗎?」

 史懷哲萬萬沒想到,這造就了十三次的募款音樂會,他將收入用來蓋非洲蘭巴倫納的醫院。這樣偉大的奉獻精神,一直被世人傳頌著。

 史懷哲是神學家、牧師、哲學家、音樂家、作家和醫生。他的生活信念深受基督大愛的感化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,記者問他:「什麼才是有價值、有意義的人生?」史懷哲說:

 「有工作可做,有對象可愛,有希望可想。」

資料引用自http://www.ohmygod.org.tw/growup/growup002.htm

 

{#emotions_dlg.emotion_b01}討論問題

一、看了史懷哲的故事,你覺得史懷哲是個什麼樣的人?最令你感到佩服的是那一個特點?

二、如果換成你,你會跟他做出相同的選擇到非洲去服務嗎?為什麼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ren5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